贺家观音麻辣豆干
日期:2023-08-28 09:42
来源:真佛山景区
访问量:29

观音豆干,以贺家观行豆干为主,原名“仁”字豆腐干,起源于大清光绪十六年(公元1890年),由贺家第四代传人贺瑞富外祖父刘炳然(原名刘泰安)所创。它的由来,源于一巧遇。

1890年初,一白发老者携儿带女在蜀东访亲途中被抢,劫失盘缠,沿途乞讨至大竹兴隆场。刘炳然在兴隆场经营有客栈、茶楼,为人豪爽,乐善好施,被当地人称为“仁”字号袍哥大爷。刘见老者面目慈善,一家可怜,将其收留在自己的客栈内,免费供其食宿。老者一家休整数日,思家心切,不愿久留,执意上路。刘再三挽留不成,便为老者备足行囊盘缠。临行前夕,老者做了一道绝活菜“黄金龙须”(豆腐干切成的细丝),并将其制作手艺及配方传授给刘作为答谢(原来,白发老者乃朝中御厨后代)。刘得此后,如法炮制,食客皆奔“黄金龙须”而来,生意愈加红火。刘见其状,便萌发开设制作豆腐干作坊的念头。

1890年,刘的“仁”字豆腐干作坊开张,并在包制豆腐干的木制模板上刻上36个“仁”字,制成的每大张豆腐干上的36小块中均显一个“仁”字,便此,“仁”字豆腐干扬名于世。刘独家精心经营“仁”字豆腐干作坊,严守工艺秘方,于民国十五年(1927年)把独门配方传于十二岁的独生女儿刘明菊(贺瑞富的奶奶),成为第二代传承人。

民国十九年(公元1931年),经媒人介绍,刘明菊认识了家住观音乡永兴村贺家沟(如今的观音镇雁儿村)的贺呈發,兴隆场与贺家沟仅有一山之隔—大寨坪山,同年,嫁入贺家,将其制作工艺带到贺家,贺家开始制作豆腐干。其豆腐干每张一市尺见方、重二两五钱,视之,薄如纸壳、黄金亮色,皮张绵实、光洁润滑;闻之,咸香清雅、沁人心脾,气息飘渺、诱人食欲;食之,爽滑细腻、口感绵韧,细嚼慢咽、回味悠长。它的绵实特点尤为称绝,每张折成三折,可承受约25公斤重的拉力。久而久之,当地将其称为“观音贺家豆腐干”,受到百姓称赞,并被政府列入《大竹县志》。

嫁入贺家后,刘明菊育有三子(一男两女),随着时间推移,孩子们也渐渐长大,也已成婚,刘便将豆干技术传于儿子贺献政、媳妇赵天云,成为第三代传承人。

大竹解放后,观音桥成立供销合作社,聘刘明菊前去教授技术,发展豆腐干生产,带动当地经济。观音贺家豆腐干在川东各县走俏。

1979年,观音公社又创办企业,以豆腐干作为当地特色产业,刘明菊又受聘前去技术指导。从小跟着奶奶一起学习制作技艺的贺瑞富便跟随一同前往,一是作为小师傅教授技术,二是充实自己的经验,为他的将来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1980年,由观音公社推荐,将贺瑞富介绍到垫江县粮食局教授当时的待业青年学做豆腐干,使他们有了就业机会。由于贺瑞富的技术传授出色,得到当地政府嘉奖,垫江县粮食局为此赠送锦旗感谢观音公社。与此同时,年少的贺瑞富在观音一带有了不小的名气,被习称为“观音贺豆干”。